培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培养动态

2022年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23-11-02   浏览次数:0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学科方向布局

拥有完整的二级学科体系,特别是以“空气污染与健康”这个领域为目标,搭建学科团队,“环境污染物致慢性病流行病学与及其机制研究”、“环境污染物与健康效应研究”、“环境污染物的卫生检验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营养/膳食因素在环境污染物致病防控中的作用研究”、“社会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研究”,揭示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及其机制,提出干预措施,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师资引育

学院下设6个教研室1个实验教学中心,现有专职教师69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24人;教师中,67人具有博士学位,占97.10%;45岁以下教师40人,占57.97%;非本校完成最高学位教育的48人,19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学院拥有教育部高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国家督学1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河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团队)3个,河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河北省优秀教师1人,河北省教学名师2人,河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河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被评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二、三层次人才各1人,河北省“杰青”1人,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2人。

1699428752(1).png

培育人才的具体举措:

1.大力引育青年师资,夯实发展基础

   经过多年培育及引进,本学科现有45岁以下教师40人,占全部师资的57.97%,其中非本校完成最高学位教育的28人,19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近5年引进的21名青年教师,来自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

2.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加快人才发展

制定人才发展的“春苗”计划,辅导青年教师发展,近5年引进的青年教师均配备“科研导师”、“教学导师”双师,由资深教师担任进入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开办“海外进修班”,输送有潜力的青年教师进行中短期脱产培训,如2023年7月,我院4名教师参加“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海外研修项目”。输送有潜力的青年教师进入校内外博士后流动站继续深造。经过培养,学院现有河北省“杰青”1人,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2人,并有多人进入省级人才培养序列。

3.吸引海内外高水平学者,作为兼职师资

   根据学科发展需求,我们聘请了中山大学凌文华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杨瑞馥教授、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郭玉明、美国密苏里大学张福顺教授等作为博士生导师,联合培养人才。

 

(三)平台建设

学院拥有教学科研用房7000多平方米,各类教学科研设备3千多台件,总值9千余万元。学院拥有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1个,河北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河北省社科联研究中心1个、校级研究中心1个,建设了院级管理的理化检测平台、分子生物学实验平台、细胞生物学实验平台、实验动物研究平台、生物样品库等平台已经实现共享,研究生、教师可以依据需求预约使用,实现专人管理、技术支持,对科研教学形成了良好的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建生物样本库,预计超低温冰箱数目将扩大一倍。也将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管理,在预约、门禁管理、计时收费、适时监测等方面实现一体化管理。我们将继续争取资金,完善分子生物学平台,引入并实现基因测序技术在教学、科研上的应用。

(四)人才培养

2020年以来,本学科共招收硕士研究生324人,博士研究生60人,目前在读316人,已取得硕士学位123人,博士学位14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9人次,其他各级奖学金425人次,助学金954人次。获得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篇。获得河北省研究生创新研究项目12人次,河北省优秀研究生毕业生13人次。

(五)质量保障体系

本学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三全育人”教育方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健全研究生培养监控与质量保证体系,成立校、院两级学科建设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研究生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全程指导研究生培养。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若干意见》(学位〔2020〕19号)的精神,建立健全导师管理制度、研究生培养规范,对培养全过程进行监控与质量保障,健全并严格执行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分流淘汰机制;健全学位点规章制度,包括招生考试应急、保密、命题、复试的管理办法;不断完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践管理相关规定、分流淘汰机制相关规定、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研究生奖助制度;严格组织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评阅与答辩等环节;严格落实学风监管及惩戒机制、导师选聘、上岗条件、培训考核激励等管理文件。

本学科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全程指导学科建设。

1.成立学科建设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研究生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

2.建立导师管理制度5项、研究生培养规范27项。

3.本学位点以及实践基地均配备有专职管理人员 14 人,负责学生的注册、课程安排、实践安排、考试安排、奖学金评审、各种管理事务等。

(六)主要成果

2019年以来,学科获得成果如下:

1. 科研项目:国自然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面上项目12项,青年项目6项。省级项目69项,厅局级项目51项。纵向科研经费3772余万元,横向经费2723余万元。

2. 科研论文:SCI论文174篇,中科院一区21篇,三区以上170篇。

3. 科研成果:作为负责人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取得专利13项,成果转化2项。

4. 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二、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情况

(一)进一步修订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开拓、创新、求实、奉献的精神。 

2.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现场调查和实验技能。把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趋势,具有追踪专业最新进展并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具备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级预防医学人才。 

3.掌握两门外国语。用第一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能借助词典用第二外国语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与团队

     我们认真学习并坚决贯彻“四个面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特别是针对河北省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出发, 锚定“空气污染与健康”这块“硬骨头”,作为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

我们设计了空气污染与健康的研究体系。

1699428788(1).png

1.分子流行病学及跨组学大数据统计分析与疾病预测

学科聚焦健康中国战略和人民健康需求,依托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以肝病等复杂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和跨组学大数据分析为研究重点,基于人群队列,借助分子流行病学、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及高通量技术,从分子水平上对遗传多态性等宿主因素及环境-遗传交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肝病易感基因发现、生物标志物精准诊断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为肝病等复杂疾病的精准预防和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构建多组学数据整合模型和高维统计推断模型,了解复杂疾病的分子机制,探索和利用多分子层次间的相互作用,系统地整合生物和环境信息,为组学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复杂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统计方法学上的支持。

2.环境污染物与健康效应

学科依托河北省环境与人群健康实验室,形成了人群-动物-细胞试验模式,运用流行病学方法、毒理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典型环境污染物如大气污染物(PM2.5、VOC)及新污染物(全氟及多氟化合物、有机磷酸酯阻燃剂、微塑料)等的毒性效应及可能机制,并积极寻找干预措施。形成了心血管毒理学,神经毒理学,呼吸毒理学,生殖毒理学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拥有PM2.5实时暴露系统等先进实验体系,与多所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我国PM2.5毒效应及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研究平台。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的支持。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成为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二级学科。

3.膳食/营养因素在慢性疾病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依托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以队列研究为基础,以营养/膳食因素在慢性疾病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为重点,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在大规模社区人群中开展营养素摄入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研究,并开展营养/膳食因素对慢性疾病干预的RCT研究,探索营养素干预对慢性病转归的作用及机制。探讨原花青素、芝麻素、虾青素等植物化学物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以及对神经精神性疾病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同时,针对环境污染物种类和危害日益增多,开展了营养/膳食因素对污染物暴露的保护作用研究。

4.卫生检验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

学科聚焦以下两个方面: 一、卫生理化检验新方法研究:建立色谱、质谱、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等高灵敏检测方法,应用于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二、卫生微生物检测新方法研究:将测序技术、数字PCR技术、生物质谱技术等应用于病原微生物的灵敏、准确检测,通过开展病原鉴定确认疫情性质,追踪传染病的来源,开展传染病暴发预警与评估。 该学科近十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科技冬奥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冠应急科研项目各1项以及其它厅级课题5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在我国卫生检验检疫科研教学领域处于引领地位。

5.社会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研究

本学科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人群疾病和健康的相关因素,并提出教育和管理视野下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学科依托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省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医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形成了具有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专业背景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团队立足河北,面向全国,长期围绕医学教育与人文、卫生政策与健康管理、妇幼健康与福祉三个方向开展综合性研究。研究成果为深化我省医教协同发展、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优化与促进妇女儿童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坚持成果转化,多次参与省内卫生政策制订、分析和评价,为相关部门提供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产生社会效应。

(三)科学研究工作

2022年,本学位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省级课题18项,包括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包括河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2项,河北省引进国外智力项目2项;厅局级项目6项;河北省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1项;共获纵向课题经费882.2万,横向课题经费1001.8万元。共发表各类研究论文67篇,其中被SCI收录58篇,中科院一区10篇,最高影响因子为14.224,影响因子5.0以上的35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项。

    科学研究的特色方向:

1.聚焦“空气污染与健康”专题,进行有组织科研。

2016年以来,本学科联合河北省疾控中心、河北省肿瘤研究所、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科、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营养科、河北省中医院、石家庄市疾控中心、北京市朝阳区疾控中心等科研教学基地,利用“河北省科技厅雾霾治理专项”基金支持,取得经费600万元,对雾霾致病进行人群流行病学描述、多组学数据整合统计推断、毒理学效应及其机制、高灵敏度理化检测、病原微生物鉴定与检测、营养/膳食因素干预效果及其机制、卫生政策与健康管理等综合研究,近5年发表本领域论文135篇,其中中科院1区26篇。以此为基础参与河北省卫生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如《健康中国河北行动(2019-2030)》方案的制定。

2.区域性高发肝病的系列研究

以“河北省环境与人群健康重点实验室”、“河北省肿瘤基因诊断、预防和治疗实验室”、“河北省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等省级研究平台为支撑,开展肝病的分子流行病学和跨组学大数据分析为研究重点,从分子水平上对遗传多态性等宿主因素及环境-遗传交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为肝病的精准预防和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四)招生与培养

2019年以来,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第一志愿报考率平均达到76.04%。2022年,本学位点共招收硕士研究生录取98人,其中学术学位研究生78人,专业学位研究生20人,博士研究生14人,生源一部分来自本校(国家一流专业)培养的学生,另一部分来自其他省级骨干大学,生源质量良好。本年度授予硕士学位47人,授予博士学位8人。获得国家奖学金6人次,其他各级奖学金167人次,助学金320人次。获得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

因为疫情原因,学术交流频次减少。本年度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共举办、参与学术讲座15场,内容涵盖领域发展前沿热点、学科发展、科研方向凝练和标书撰写、仪器使用操作等。学术交流激发了师生对科研学习的热情,拓宽了视野,也让师生们的专业知识素养达到了很好的提升。

   (五)学风教育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制定有《河北医科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校重点课程给予优先保障。

重视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制定有《河北医科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及管理办法》、《河北医科大学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实施细则》、《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有关规定》、《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纪律处分规定》、《河北医科大学违反考场纪律及作弊的处理规定》等文件,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进行监管,并有具体的惩戒措施。多年来,没有发生研究生违法乱纪、学术不端等行为。

(六)就业

学校成立了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就业指导小组,研究生学院和就业指导中心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校园招聘会;及时在研究生学院网站发布就业信息,有效地推动了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22年受疫情影响,学校召开了多场线上招聘会,及时发布招聘信息。

建立有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公开制度,每年度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均会对毕业生(包括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业相关情况、就业发展趋势等进行详细分析;并就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进行调查。

除部分硕士毕业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外,就业去向主要为医学相关高校、省、市级疾控中心、三甲医院、科研岗位以及相关企业,毕业生就业率100%,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结合紧密。

每年度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均会对毕业生(包括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业相关情况、就业发展趋势等进行详细分析;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具有“品德优良、基础扎实、作风严谨、能力全面”等特点,对我校毕业生(含研究生)的总体满意度达到100%。

(七)管理与服务

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涵盖招生、培养、实践基地、导师、论文、学风等各方面,建立了学生权益管理监督机制,充分保障学生权益。制定有《河北医科大学学生校内申诉规定》,成立了“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申诉的处理组织、提出和受理、处理程序、听证等做了详细规定,使研究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护。

学校研究生教育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研究生学院院长全面负责、分管副院长具体负责研究生的管理,学校学位委员会对研究生学风情况进行监管,对研究生是否达到学位培养要求进行终审。学院由院长全面负责研究生的管理工作,成立了由学院领导、教学秘书和教研室主任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培养工作。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对研究生学风进行监管,并对研究生是否达到培养要求进行初审。

学校重视毕业生(包括研究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与反馈,每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均会就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实践及就业各环节的满意度情况进行分析,以便改进工作。研究生满意度调查显示,毕业研究生对学校教学、实践及就业各环节的满意度均较高。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本学位点对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管理体制及评价指标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虽然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科方向需要进一步凝练,特别是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健康的宗旨出发,设计学科发展规划,搭建团队,调配资源,形成特色研究方向。

2、研究生培养特色需进一步加强:在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要求等,要考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学科特点,强化特色发展,打造优势领域和主攻方向,加快培养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应急处置中“一锤定音”的领军人才。

3、双导师指导效果有待提高: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中,根据培养方案要采用扩大双导师的指导形式。但目前双导师指导实际效果还有待提高,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校内研究生导师都是高校里的专职教师, 缺乏公共卫生实践思维和实践经验;校内、校外两导师很少有共同的项目,缺乏共同指导的平台,校内导师与培养基地及校外导师联系较少。

4、课程设置需进一步优化, 核心课程不突出, 虽然增设了实践性核心课程,由疾控中心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担任课程主讲人,实操性大大增强。但距离 “教学质量、学习质量、职业发展质量”三维度评价体系框架”的要求还有距离;此外,课程设置还需充分考虑“思政教育特色与成效”“职业道德情况”等评价指标体系,设立与公共卫生发展相关的思政课程是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一)整改措施

1.针对学科方向特色不突出的问题,我们认真学习“四个面向” 和“三全育人”的总体要求,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目标, 锚定“空气污染与健康”这块“硬骨头”,作为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下一步,要继续统一思想,调配资源,优化结构,加快推进,在组建的科研团队的基础上,整合学科优势,打造学科高峰和学科高原。

2.针对学科发展不平衡、领军人才缺乏的问题,学校下发了“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试行PI制,为吸引优秀人才提供制度和平台保障。

3.针对研究生待遇差和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的问题,学校力行立改,起草了包括《扩大在读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覆盖比例》《延期毕业生申请奖学金规定》《关于申请硕士学位的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等文件。

4.针对研究平台受限的问题,学校专门设立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和实 验动物中心平台,整合校内资源,满足各学科方向研究需要。努力改善中青年教师科研环境,鼓励中青年教师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同时,制订了我校博士生导师破格遴选的相关制度。

(二)未来发展规划

在现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和卫生检验与检疫三个优势二级学科方向的基础上,通过“引”“育”结合补充和扶强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师资力量;发展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方向,实现各学科的均衡发展。加强研究生专业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适度扩大招生规模。

(三)保障措施

学校先后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河北医科大学关于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补充规定(2016年修订)等文件,为学科良性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